相传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聪明俊俏、多才多艺,在天上编织美丽的云彩。牛郎是人间受兄嫂虐待的牧童。织女见牛郎忠厚勤劳,便下凡和他成了亲。从此他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还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大发雷霆,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将两个孩子一边一个放在箩筐里,挑起担子,急忙追上天去。王母娘娘见了大怒,立刻拔下头上簪子,在空中一划,牛郎和织女中间马上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从此以后,夫妻两人,只能隔河相望,相对哭泣。后来玉帝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夜相会一次。这一天,各地的喜鹊成群结队飞去,用自己的身体连成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如今,夏日的夜晚,抬起头来还能在天空中看到那条茫茫的长河,人们叫它天河或银河,在银河的两边,还能看到明朗的织女星和牛郎星。再仔细看,还能在牛郎星的两边看到两颗闪闪的小星星呢,那就是牛郎挑在箩筐里的一双儿女。民间素有七夕乞巧的习俗,妇女们都要在自己的庭院里放只供桌,陈上瓜果,焚香点烛,礼拜双星,希望从织女和牛郎那里乞得智慧和巧艺,这一天也就成了民间的乞巧节。乞巧节又称为女儿节、少女节或情人节,而牛郎、织女也就被看成了象征爱情忠贞、婚姻美满的天神。过去许多地方建有织女庙,尤以苏州太仓的织女庙最为闻名,青年男女到织女庙去膜拜,祈求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很显然,这个传说以及由此形成的民间习俗,已经脱离了原始的星宿崇拜。人们依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家庭模式,创作了牛郎织女的夫妻形象。但他们一是仙女,一是凡人,实际上代表了地位悬殊的两个阶层,而阻挡在这对恋人中间的王母,正是坚持按照“门当户对”等传统尺度操纵儿女婚姻的封建家长势力的代表。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不啻是对纯真爱情的歌颂;而鹊桥相会的结局设计,其实就是对婚姻自主的美好向往。为此,学者们多认为这个传说的思想主题是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与婚姻的权利,同强大的保守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因而在旧时的各种婚神崇拜中,又数牛、女崇拜最富有积极意义。
拜月神
在漆黑的夜晚,皎洁的明月就像一盏宫灯,将光明洒向人间,月球上斑驳的黑影,更触发过古人的无限遐思。古人将月球上的黑影想像成月中的一只兔子。后来《淮南子》中更说“月中有蟾蜍”。人们还想像出了月中白兔捣药的故事,白兔捣的是一种神药,月亮能死而复生,就是这种神药的作用。
和月亮相关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当推嫦娥奔月。据说嫦娥就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有一次,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了不死之药,结果却给嫦娥偷吃掉了。而嫦娥偷吃了不死药后,便不由自主地飘上了万里碧空,落到了月亮上,成了嫦娥仙子。月宫中尽管殿阁巍峨,却十分寂寞,广寒宫里只有一只玉兔、一颗桂树和一只蟾蜍。真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每逢中秋嫦娥都要走出广寒宫,轻展愁眉,对人间眺望一番。那月亮上的阴影,据说就是广寒宫和高大桂树的影子。每到中秋之夜,月宫中的桂花开了,还常常有桂子从月亮上掉落到人间来呢。
据古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朝日夕月”的仪式,对月神的信仰就源于这种原始的天体崇拜。月神又叫做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光菩萨等。圆圆的月亮象征着人间的团圆,热恋中的男女常在月下定情,发誓永不分离,分处两地的夫妻常向月神祈求团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对月祈拜,祝祷能与意中人相遇。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也有“跳月”、“坐月”等习俗,将婚恋大事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月老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句话就出自于月老的传说。
唐代李复言在《续幽怪录·定婚店》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月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