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示寂前举偈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四智:指四种智慧。法相宗所立如来的“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二平等性智,转第七识者;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四成所作智,转第五识者。
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指八识中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能起五种识。八,指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六,则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即意识。七,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末那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属于果。第六识、第七识,属于因。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需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叫做“果上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却能在未成就佛果前就能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因而叫做“因中转”。
实性:“真如”的异名。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
- 刚入职的新人应该拼命表现自己吗?[图]
- 电气安装是做什么的[图]
- 掌握发言技巧,转变开会心态![图]
- 低压电工证考试实操考什么[图]
- 带你彻底弄懂“我算不算应届生”[图]
- 猎头顾问如何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图]
- 工作在生存与兴趣之间挣扎如何选择?[图]
- 鹿肉的营养价值[图]
- 冬瓜的营养价值[图]
- 黑芝麻的营养效果,黑芝麻真的能黑头发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