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日有食之这次日食未记日也未记朔《通义》“不日者食于晦也
冬十月。日有食之:这次日食未记日,也未记朔,《通义》:“不日者,食于晦也。”杜预注《左传》则说:“不书日,官失之。”朱文鑫《春秋日食考》推算为公元前676年4月15日之日全食。《通义》谓“食于晦”误。戎:参见.2.注。济西:古济水之西。戎城即在济水之西,与曹国地近。大:强调。中国:指诸夏,华夏族。蜮:一种食禾叶的害虫。《吕氏春秋·任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高诱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叶曰
冬十月。日有食之:这次日食未记日,也未记朔,《通义》:“不日者,食于晦也。”杜预注《左传》则说:“不书日,官失之。”朱文鑫《春秋日食考》推算为公元前676年4月15日之日全食。《通义》谓“食于晦”误。
戎:参见.2.注。济西:古济水之西。戎城即在济水之西,与曹国地近。
大:强调。中国:指诸夏,华夏族。
蜮:一种食禾叶的害虫。《吕氏春秋·任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高诱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叶曰蜮。兖州谓蜮为螣,音相近也。”旧注都释为鬼蜮之蜮,含沙射影之蜮,从经书“记异”而不书“记灾”看,也有可能当时有此传闻而附会。因事属不经,兹不取。十八年春周历三月,日食。
夏,庄公在济水以西追逐戎人。
这没有说起攻伐的事,说追逐是为什么?是强调为华夏族而追逐。这次没有攻伐华夏族的事,那么说为华夏族而追逐是为什么?是强调没有到而预先防御。说在济水以西是为什么?是强调它。
秋,有蜮。
为什么写下?是记录异常情况。
延伸阅读: